混凝土骨料多元级配体系的研究与设计
前言
骨料一般占泵送混凝土体积的65%~72%,即胶凝材料净浆与骨料的体积比(浆骨比)为28:72~35:65。在保证施工和易性的前提下,提高骨料体积即减小浆骨比,对混凝土的技术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。但是现有的混凝土技术大多侧重于胶凝材料和外加剂领域,对骨料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。我国现行的《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》(JGJ55)[1]以砂率来定义粗细骨料的比例关系,取值时任意性较大。美国混凝土协会的ACI规范根据粗骨料的紧密密度、最大粒径和细骨料的细度模数等参数来确定粗骨料的用量,用重量法或体积法确定细骨料用量。这两项规范仅涉及两种粗细骨料,均属于半经验化设计模式。
我国建筑工程上使用的碎石,一直采用名义上的连续粒级[2],但是实际上往往达不到颗粒级配的技术要求(笔者称此类碎石为劣级配碎石)。近年来由于优质天然骨料的日益匮乏,再生骨料、采石场的尾矿石和尾矿砂、细砂或特细砂等各种骨料也逐步被采用。多元化的骨料品种对混凝土的优化配制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。
由于骨料品质的下降,加上骨料级配技术的缺乏,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往往采用提高砂率、提高浆骨比等方法来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,易造成胶凝材料用量偏大,提高了混凝土生产成本,还影响到混凝土的收缩性能和水化热性能。
本文提出一种混凝土骨料多元级配体系,使混凝土骨料配制技术科学化、定量化,以期达到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、体积稳定性和耐久性,节约资源、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。
1 技术模型
1.1 技术目标
在输入若干种骨料(一般为2~4种)原材料基本性能的前提下,可通过系统运算,定量地输出混合骨料的最佳合成级配和各种骨料的体积百分比,并提出骨料级配优化技术方案。
1.2 设计思路
建立理想的骨料目标级配模型,通过计算机程序运算,使混合骨料的合成级配最接近目标级配,并适当提高混合骨料的细度模数,从而减少起填充骨料空隙、包裹骨料表面的作用的胶凝材料用量。
1.3 设计路线
1.3.1 采用DingerFunk方程,建立骨料目标级配模型
不同粒径的粗细骨料互相掺混,只有一种状态是最紧密堆积的。Andreasen提出了一种基于连续尺寸分布颗粒的堆积理论。满足该理论的级配曲线接近抛物线,骨料颗粒处于最紧密堆积状态,空隙率最小。
20 世纪70 年代,Dinger 和Funk引入最小颗粒粒径的概念,对Andreasen 方程进行修正,提出了著名的DingerFunk 方程:CPTF/100=(Dn-Dsn) /(DLn-Dsn)。
其中:CPTF——小于粒度D的含量百分率(%),
n——分布模数,取0.30--0.60,
DL——最大颗粒粒径,
Ds——最小颗粒粒径。
本文采用DingerFunk方程,建立基于不同分布模数的骨料目标级配模型。
1.3.2 根据我国混凝土技术规范[3],设定边界条件
1)以碎石、再生骨料和尾矿石等作为粗骨料,以尾矿砂、中砂、细砂和特细砂等作为细骨料。鉴于预拌混凝土公司的生产设备条件,每次取2~4种骨料投入运算。泵送混凝土砂率在35%至45%之间;
2)细骨料中通过0.315m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应小于15%,且不大于30%;通过0.16mm筛孔的颗粒含量不应小于5%。根据砂率值,可计算出混合骨料中0.3mm筛孔通过率为5.25%~13.5%,0.16mm筛孔通过率大于1.75%。
1.3.3 利用计算机应用程序,获得最佳合成级配与每种骨料的体积百分比
1)在边界条件限定范围内,对投入运算的骨料进行体积百分比随机取值,将混合骨料的合成级配与目标级配进行比对,以偏差系数K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差异。偏差系数越小,合成级配与目标级配越接近。偏差系数一般为50-150。
2)以偏差系数K最小化作为目标,通过计算机程序的重复循环运算,找出该批投入运算的骨料的最佳合成级配,以匹配众多基于不同分布模数的目标级配,并确定每种骨料的体积百分比。
3) 根据每种骨料的细度模数和体积百分比,计算出混合骨料的细度模数M。细度模数越大,混合骨料总表面积越小,细度模数一般为5.5-6.1。
4)根据偏差系数K和细度模数M,确定最佳的骨料配比。
2 设计案例
2.1 原材料
现有以下九种骨料[4],需通过运算,获得一份最佳的四级配骨料。
表1 各种骨料原材料性能
注:1. 细骨料的细度模数按《建筑用砂》(GB/T 14684)计算。
2. 粗骨料的细度模数为各筛孔(0.15mm以上)累计筛余之和。
3. 混合骨料的细度模数是基于各种骨料体积百分比的加权平均数。
2.2 匹配不同目标级配的骨料体积百分比
以劣级配碎石、尾矿石、尾矿砂和特细砂A组成混合骨料,利用编制的计算机应用程序,运算出十二组合成级配(略),以匹配不同的目标级配(n=0.30-0.60),各组合成级配对应的骨料体积百分比如下:
表2 匹配不同目标级配的骨料体积百分比
由表2可知,本文涉及的劣级配碎石、尾矿石、尾矿砂和特细砂A四种骨料,难以匹配分布模数偏大或偏小的目标级配,原因是偏差系数K过大。当n=0.42时,偏差系数K几乎最小(118),细度模数M也较合适(5.70),理论上为该批骨料所能获得的最佳合成级配。
2.3 针对不同特细砂、细砂和中砂的运算结果
将特细砂B~D、细砂、中砂,分别取代特细砂A,逐一进行运算,按本文2.2的方法,确定每批骨料的最佳合成级配。如果将混凝土浆骨比统一为30:70,根据各种骨料的体积百分比和表观密度,可计算出每种骨料的用量(kg/m3)。计算结果列于下表。
表3针对不同特细砂、细砂和中砂的运算结果
由表3可知:随着特细砂细度模数的提高(从1.13至1.45),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可逐步提高(从207 kg/m3至323 kg/m3)。其中特细砂B配制的混合骨料,偏差系数最小(104),最接近目标级配,混合料的细度模数较粗(5.61),0.3mm筛孔通过率(12.4%)、0.16mm筛孔通过率(3.0%)也较好。因此,在以上几种特细砂中,与其它骨料匹配效果最好的是特细砂B。
2.4 以细砂、中砂配制混合料的合成级配
由表3可知,如果使用细砂,其最佳用量反而降低,但是混合骨料的合成级配趋向于n值较高的目标级配。如果使用中砂,其最佳用量基本上与特细砂持平。但是,使用细砂和中砂获得的合成级配与目标级配非常接近(K=44~72,合成级配详见表
4),砂率较低(38.5%~39.2%),细度模数较高(6.07~6.08),骨料的空隙和总表面积都可降低,对配制混凝土更有利。
表4 以细砂、中砂配制混合料的合成级配
将细砂和中砂配制的两种骨料混合料进行比较,尽管前者的偏差系数略大些,但是0.16mm筛孔通过率较好,细度模数较高,效果较理想。说明经过精心、科学的配制,可实现细砂资源的合理利用。
此外,表4中两组合成级配的19mm筛孔通过率较目标级配明显偏大,而4.75mm和2.36mm筛孔通过率较目标级配偏小。如果劣级配碎石略粗一些、尾矿砂略细一些,可使合成级配更理想。基于本文的骨料级配体系,可对骨料原材料提出明确的优化技术要求,以实现持续改进。
3 小结
3.1 骨料原材料性能的变化,会明显影响混合骨料的最佳级配。在本文中,如果特细砂的细度模数发生细微变化,即使保持其它骨料不变,也导致最终结果差异较大。说明骨料配比的取值不能照搬别人的结论,必须建立在骨料品质的基础上,因“料”制宜。
3.2 本文以偏差系数K、细度模数M作为技术指标,以砂率、0.3mm和0.16mm筛孔通过率作为边界条件,通过计算机应用程序的运算,理论上可获得定量化的骨料最佳合成级配。此时的骨料混合料空隙最小,总表面积较小,填充骨料空隙、包裹骨料表面所用的胶凝材料最省,配制混凝土的工作性也较好,不易分层离析。
3.3 本文提出的混凝土骨料多元级配技术体系,需通过大量试验和工程实践进行验证,部分边界条件需不断补充完善。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原作者: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李阳 |
- 上一条:
- 下一条:
来源:中国砂浆网
中国砂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:
①欢迎转载,但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,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。
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,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。
相关新闻
【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】 【查看所有评论】